北大解決克隆倫理難題 白血病等治療將獲進步
上傳日期:2013-09-05 15:34:12 瀏覽次數(shù):5439 次
北京大學近日公布一科研成果稱,一只叫做“貝貝”的黑白相嵌小鼠在其生命科學學院干細胞和再生生物學實驗室的誕生,不僅驗證了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獎理論,還意味著未來白血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可能邁進一大步——細胞移植和器官移植所需的細胞來源有望得到解決。
7月18日,國際學術權威雜志《科學》(Science)刊登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宏魁和博士后趙揚帶領的研究團隊的一項革命性研究成果——用小分子化合物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干細胞。該成果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實現(xiàn)成體細胞“發(fā)育時鐘”逆轉、體細胞“重編程”的途徑,給未來應用再生醫(yī)學治療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2年,由于發(fā)現(xiàn)可以重新編程的成熟細胞以及誘導多潛能干細胞,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與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由于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fā)育階段才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fā)育成為成體細胞之后,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因此,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fā)育早期的多潛能性。1997年,用細胞核移植的方法誕生的克隆羊多利亮相,但這項技術在用于人體時,需要使用人體的卵細胞,并要破壞一個正常的人類胚胎,這項被指為“破壞生命”的技術一直存在倫理上的爭議。
鄧宏魁研究組則另辟蹊徑,采用化學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使用4個化學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對體細胞進行處理后,成功將已經(jīng)分化的小鼠成體細胞,誘導成為可以重新分化發(fā)育為各種組織器官類型的多潛能性干細胞。這種采用化學誘導進行體細胞重編程的方法,是有別于以往體細胞重編程方法的全新途徑,避免了倫理爭議和基因突變。小鼠“貝貝”就是用化學方法將成體細胞重編程得到多潛能干細胞的成果。(來源:中國網(wǎng))
7月18日,國際學術權威雜志《科學》(Science)刊登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宏魁和博士后趙揚帶領的研究團隊的一項革命性研究成果——用小分子化合物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干細胞。該成果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實現(xiàn)成體細胞“發(fā)育時鐘”逆轉、體細胞“重編程”的途徑,給未來應用再生醫(yī)學治療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2年,由于發(fā)現(xiàn)可以重新編程的成熟細胞以及誘導多潛能干細胞,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與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由于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fā)育階段才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fā)育成為成體細胞之后,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因此,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fā)育早期的多潛能性。1997年,用細胞核移植的方法誕生的克隆羊多利亮相,但這項技術在用于人體時,需要使用人體的卵細胞,并要破壞一個正常的人類胚胎,這項被指為“破壞生命”的技術一直存在倫理上的爭議。
鄧宏魁研究組則另辟蹊徑,采用化學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使用4個化學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對體細胞進行處理后,成功將已經(jīng)分化的小鼠成體細胞,誘導成為可以重新分化發(fā)育為各種組織器官類型的多潛能性干細胞。這種采用化學誘導進行體細胞重編程的方法,是有別于以往體細胞重編程方法的全新途徑,避免了倫理爭議和基因突變。小鼠“貝貝”就是用化學方法將成體細胞重編程得到多潛能干細胞的成果。(來源:中國網(wǎng))